苏州哪里能放生乌龟,苏州迎湖禅寺

据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介绍,该寺只在清末民初衰落时因部分僧人为谋生需要,曾使用过丝乐器,三十年代建成十方净土道场后业已停止8、苏州灵岩山寺的法事音乐、苏州市区的赴应...


一、去哪里放生比较好

1、迎湖禅寺坐落于素有东南佛国之称的江苏省苏州市,原寺由高僧大通禅师(公元606-706年)主持修建,其时殿宇巍峨,气势壮观,院内更是人潮如织,香火鼎盛。元末明初寺院在广大信众的支持下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寺院建筑前后绵延1000余米,苏州及周边州县香客纷纷慕名而来。兖州州知州卢熊有感于此,在《苏州府志》中著有“东南寺观之胜,莫盛于吴郡,栋宇森严,绘画藻丽,足以壮观城邑。”古刹虽历史悠久,声名远扬,但解放前后曾两度遭遇毁灭性劫难,致使原庙宇被毁难以复原,部分寺址更是在2005年312国道改造工程中被征用。

2、古刹最后一任主持宽宏法师1962年圆寂后,各界社会贤达、善男信女感怀迎湖禅寺的辉煌历史,不断有重建古刹的呼声。随着近年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宗教工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和为了顺应群众的热切期盼,果照大师应佛教协会的委派主持重建迎湖禅寺的工作,在大师和广大信众的共同努力下,迎湖禅寺的重建已顺利开展。同时因寺院主持果照大师平易近人,精通佛法,经常以茶待客同众宾客一起品茗参禅,用平实的语言传授为人处世之道,不少香客都有幸得到大师亲自指点迷津而蒙受无量恩惠,所以虽然重建工程还未见雏形,但迎湖禅寺已经成为众多苏州以及周边省市信众修心礼佛的重要寺院道场,大师也由此深受广大香客的爱戴。

3、灵岩山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驰名的明胜古迹和风景游览胜地。地处太湖之滨,毗邻木渎镇,距苏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临下,湖光山色,蔚为壮观。因为以前多其四石,犹如灵芝壮,故山名灵岩;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势右转似象回顾状,故又名象山。

4、灵岩山,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现金尚存无王遗迹和古迹有: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响X廊、琴台、西施洞、智积井、长寿亭、方亭等。清圣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时,在山顶筑有行宫,清咸丰十年焚于兵火。

5、东晋司空陆玩曾居此山,因闻佛法,舍宅为寺,从此,便成为灵岩道场之开端。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西域梵僧智积来寺开山,赐匾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宋初改为秀峰禅院。绍兴年间赐匾额显亲崇报寺。明洪初年,赐匾额报国永祚禅寺。明永乐十年重新修缮,明弘治年间被毁。清顺治六年,寺僧重新修建。清康熙十四年布政使慕天颜重建大殿,咸丰十年毁于兵火。清宣统二年,真达和尚接任住持,至民国十五年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名崇报寺。后至印光法师.,仍恢复灵岩山寺旧名。

6、历代名人中均有登灵岩山者,如南朝梁简文帝、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李商稳等,宋范仲淹、宋释园照等,明朝文征明、唐寅、高启等,清之康熙、乾隆二帝,历史家毕沅以及现代田汉、邓拓等,他们都有有诗文流传于世。兹录五首如后:

7、梁简文帝登琴台诗:芜阶践昔径,复想鸣琴游。音容万能胶春罢,高名千载留。弱枝生古树,旧石染新流。由来迭相欢,逝川终不收。

8、唐白居易游灵岩寺诗: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荤血屏除能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

9、宋释圆照灵岩山居颂:萧洒灵峰上,尘虚夏亦寒。松梦敷翠岭,殿塔耸云端。灵洞门高下,山房路屈盘。其中实幽隐,何必画图看。

10、明文征明灵岩绝顶望太湖诗:灵岩山正当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双岛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鸟去俱无。闲论往事何能说,不见高人试一呼。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绝在模糊。

苏州哪里能放生乌龟,苏州迎湖禅寺

二、广州放生龟的地方在哪里

1、清圣祖康熙登灵岩诗:霏微灵雨散春烟,按辔逍遥陟翠巅。香水通流明若鉴,琴台列石势如拳。诸峰尽在青萝外,万井全依X仗前。闻是吴宫花草地,空余种罄梵王筵。

2、苏州佛教音乐流传与发展

3、题记:中国佛教音乐源于印度,后又融入中国传统民乐和地方文化,在唐宋时期曾辉煌一时。中国古代僧人,有诗僧、画僧,也有乐僧。六朝僧人多才多艺,兼擅音乐。其时江南法曲成套,唱导成风主要是乐僧的贡献。

4、苏州是闻名的文化古城,自古就是文人荟萃之地。苏州佛教音乐的形成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的农民的产生和生活及吴地之遗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5、苏州佛教音乐历史悠久。公元238年前后来苏州传播佛教的僧人支谦与制“鱼山呗”的曹植一起翻译《太子瑞应本起经》,“鱼山呗”初步克服了“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予盾,使从西域、天竺传来的“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支谦到达吴地后又制成“连句梵呗”在江南一带流传。其时还有康居国僧人康僧会,在建康传授“清靡哀亮,一代模式”的“泥垣梵呗”也在江南一带流传。东晋时,曾居虎丘山的月支国僧人支昙又作“六言梵呗”,也在这一带流传。如果说,三国、两晋时期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初创阶段,那么,江南吴地可称其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6、由于历代帝王的倡导,唐代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佛教活动走向民间,佛乐也形成大众化、通俗化的趋势,在苏州出现了“士女观听,掷钱如雨,听者填寺舍”的盛况。在唐宋明清时,佛教的“唱导”由佛经偈颂扩充为佛经故事,加入民间传说,在吴地演变成“丝弦宣卷”,常由僧、道在办丧事、做寿、盂兰盆会上演唱。在法事活动中,演奏更成为部分僧人专职;而原从西域传来的胡琴、琵琶等唱导专用乐器,反而普及成为供“昆曲”、“评弹”等江南戏文伴奏所用的民间乐器。于其间也可见佛教音乐与江南民乐之相互影响。

7、苏州佛教音乐的梵呗唱腔在江南一带颇为著名,曲调平缓,腔多字少,气氛庄严肃穆,“远、虚、淡、静”,具有浓厚的佛教清静专注的色彩。其唱腔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普通腔”,唱诵时用磬、大小木鱼、中鼓、扁鼓、钟、铪、铛、引磬等打击法器伴奏。历史上苏州寺庙的佛事也曾使用丝竹乐器,管、笛、笙、三弦、二胡等,但到近代已渐渐废去,并已形成惯例。据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介绍,该寺只在清末民初衰落时因部分僧人为谋生需要,曾使用过丝乐器,三十年代建成十方净土道场后业已停止

8、苏州灵岩山寺的法事音乐、苏州市区的赴应吹打乐和寒山寺佛钟音乐,都属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9、、灵岩山寺的“净土宗”法事音乐。净土宗法事音乐,源于唐代,流传久远。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灵岩山时根据十方丛林的要求,不仅制定了整套规约章程,并在念诵仪规方面按净宗旨念进行了详尽的校订和阐发,予以规范化,编撰审定了《灵岩山寺念诵仪规》,这对保存和传播净土宗佛曲作出了贡献。该仪规载有用乐器伴奏的赞、偈与佛曲、梵呗26首。所用乐器有大钟、吊钟、大鼓、小扁鼓、大磬、引磬、镏子、云锣、铃子、中钹、云板、大木鱼、小木鱼。朝课、暮课各一个半小时,均在大雄宝殿进行,全体僧人(包括学僧)参加。日课在念佛堂进行,部分僧人轮流参加。在功课诵念时有行止细则数十条,总的要求“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摒除一切杂念。这种虔诚的追求正是灵岩山寺佛乐的基本特色。如在《规制.精进七仪规》规定:“大众行持以犍椎为依止┉┉铃、鱼等之轻重快慢皆须合乎中道,不得草率从事。替换接敲亦须合韵,不得参差,必须遴选娴熟者任之”。“念佛之时必须都摄六根,声心相依,净念相继”,“行则安详徐步,俾便绵密用心,坐则正身跏趺,方能气舒神畅”。又云:“念佛声必须和柔哀雅,不可高声伤气,不可逼气动火,不可默努伤血,不可轻松养识,不可沉静堕昏,尤须六字明朗,不得夹杂四字及油腔滑调”。在念佛堂中张贴的《念佛心得》还要求:“声和韵稳,字正音园,恳切绵密,沉着安闲,声合乎心,心应乎声,心声相依,妄念自清”。

10、灵岩山寺的诵念仪规以其规范及特色,为海内外僧众所接受和推广,其影响遍及沪、浙、皖以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地寺院。灵岩山寺的佛曲、经文、仪规,解放后通过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开设的梵呗等课程传授给青年比丘僧。如今,苏州寺庙法事活动中乐器演奏,全由年轻僧侣承担。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